在航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:“飞行员是用跟他们体重相等的黄金堆出来的”,以此形容培养专业飞行员耗资不菲。而一旦脱离地面的支撑飞上云端,他们就要面对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挑战。显然,在羽翼丰满之前还需要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成长“摇篮”。这就是飞行模拟器,与飞机几乎同时诞生,尽管从不离地,却托起了一代又一代的蓝天骄子。 雏鹰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蹒跚学飞,当世界上**架飞机诞生时,谁又来教会**代飞行员飞上蓝天呢?对于美国莱特兄弟、巴西阿尔贝托·桑托斯-杜蒙、法国路易·布莱里奥等航空**来说,摸索飞行规律和操纵方法同样举步维艰。他们也只能踊跃的在不断尝试后,才能在空中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,才算是完成了“*成才”第一步。然而他们的学生能接受到的指导经验少之又少,当真正飞起来了,风险也较度大。显然,飞行员必须在掌握足够熟练的技术之后才能被允许实际飞行。 而用于飞行员练习的飞行模拟器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很多时期的改进,我们先来看看由较初依靠自然风力的地面飞行装置“桑德斯教师”,只能依靠风力运作的它,其他时候几乎是静止的,可以说是傻瓜式装置。 只能依靠自然风力显然不行,经法国安托瓦内特公司研制出一种靠人力作用的训练器“桶式训练器”,顾名思义,它是由两个剖开的空木桶上下叠成。这个“桶式训练器”勉强算得上是**种专门设计的飞行模拟器了,但它不能对学员动作产生准确的反应,因此没有被广泛使用。 很长一段时期里在飞行模拟训练方面同样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大多将现有装备加以临时改装。例如法国曾利用截短了机翼的“布莱里奥”单翼机在地面训练飞行员,由于它蛙跳式滑跑和起降,被戏称为“企鹅”机,正如这句话“想学会飞,先学会跑”。 再到二战时期机电式林克机的诞生,使飞行练习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,不仅用于训练空军飞行员,而且在商业和民航飞行训练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使用。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仍有一些国家的空军还在使用林克机。 二战期间,战争刺激了电子技术的发展,催生出**台采用模拟电路电子计算机,被使用于飞行训练器的研制。1949年林克公司成功开发模拟计算机,用于C-11喷气式飞机练习器,将飞行程序、发动机控制、无线电导航等系统结合在一起,向美国空军售出1000多台。 在1960年代早起,林克公司开发了实时仿真飞行模拟器-The Mark 1。这台设备在大量的技术上取得突破。 从此,随着数字电子计算机及微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,使得飞行模拟器的功能大为增强,各种座舱设备的模拟精度大为提高。1970年代后,大型模拟器普遍具有完整的座舱设备及其控制系统。 视景系统也逐渐从闭路电视方式变成计算机成像方式;运动系统也由三自由度变成六自由度的。整体座舱由灵活的运动平台支撑,可进行上下、左右、前后、俯仰、倾斜和偏转等较大行程的六自由度运动,反应灵敏而且精度很高,不仅能反映正常的姿态变化,还能模拟失速振颤和发动机喘振这样的效果。 飞行模拟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,目前其主要构成可能划分为五大部分,即视景系统,运动及控制系统,航电设备系统,显示系统以及数据仿真系统。看完小编的介绍,对飞行模拟器的前世今生你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小编认为飞行模拟器对于准飞行员来说是较亲民的入门导师,而作为航空迷的你,不妨可以到航空科技馆现场体验一番!